《甄嬛传》里面,热依扎饰演的叶澜依养过一只很神奇的猫,名叫团绒。
直到《如懿传》开播,观众才在邬君梅版甄嬛的身边,发现了一只猫。
看外形,此猫非彼猫。团绒是白猫,而太后甄嬛带的这只是黑猫。
可是看剧情,此猫又应该就是彼猫。
太后带着猫搬家这场戏,发生在乾隆继位后不久。而叶澜依自尽发生在雍正驾崩后,所以这两件事并未相隔太长时间。除非团绒通人性到能够主动殉主,否则它就应该还活着。
再考虑到叶澜依与甄嬛之间的盟友关系,以及团绒在甄嬛上位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太后甄嬛是有可能把它养在身边的。
太后带着猫搬家时,还带了一只鹦鹉。那只鹦鹉也不是当初皇帝赐给她的白色鹦鹉,而是一只绿色的鹦鹉。
不过,观众依然普遍相信,无论是猫还是鹦鹉,都是《甄嬛传》的情怀元素,只是换了道具而已。
《如懿传》刚开播的时候,甄嬛的形象依然是前作的宫斗受害者和终结者。尽管她刚刚逼死了宜修,但那也是宜修应得的。
可是这场戏结束后,邬君梅版甄嬛就变成了新一代宫斗的发动者。
在《如懿传》里面,甄嬛的行事风格可以概括为:扶植嫡系、打压异己。
她能频繁安插自己的人去扰乱后宫,为什么不能把别人放在她身边的猫和鸟换成自己亲手养大的呢?
所以,如果这场“太后迁宫”的戏发生在《如懿传》的结尾处,观众就有理由认为:这黑猫并非团绒,绿鹦鹉也不是当年那只大白了。
一个人的诚信没有了,TA所做的一切都显得可疑。
但如果甄嬛一直是那个渴望后宫止战的甄嬛,观众就会相信:无论黑猫白猫,甄嬛的猫就是团绒。
这是白猫团绒的“道具性死亡”:只是换了一只猫而已,它的作用并没有变。
可是当甄嬛成为了宫斗的爱好者和发动者之后,观众就会相信:当年的那只团绒可能是真的死了。
这是团绒的“生理性死亡”:它的肉身和使命,全都终结了。
所以,团绒到底是怎么“死”的,甚至团绒到底死没死,都主要取决于观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甄嬛。
在没有完整的证据链之前,观众愿意相信的事实,其实就是对当事人的印象。
这是《如懿传》的结尾处,卫嬿婉倒台时的剧照。
如懿给卫嬿婉害死的每个人都制作了一条经幡。十几条人命,串起一长串。
卫嬿婉心里清楚自己害过谁,但如懿、皇帝和太后却不一定每桩案子都掌握了完整证据链,有些只是靠分析。
可皇帝还是全部予以采信了,同样是因为卫嬿婉的诚信没有了。她企图篡改传位遗诏,被皇帝抓了现行,所以皇帝不信任她了。
免疫力低下,一有风吹草动你就得生病。
诚信缺失,一有什么坏事大家就怀疑是你干的。
而提高免疫力和提高诚信的底层逻辑也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要作。
卫嬿婉的诚信缺失,并不是从她害人性命才开始的,而是从她抛弃凌云彻,为求上位主动勾引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在从宫女到皇贵妃的过程中,她不停地做坏事,也不停地否认、嫁祸。
后宫虽然有很多人都讨厌她,但苦于掌握不到足够证据,再加上讨厌卫嬿婉的人们本身也不够团结,所以一直无法合力对付她。
如懿和金玉妍都特别讨厌卫嬿婉,但如懿和金玉妍本身还是死对头。
在没有足够把握彻底扳倒卫嬿婉之前,那些人无非就是打击一下卫嬿婉的风评,或者当面吵一架痛快痛快嘴。
直到卫嬿婉被皇帝抓了现行,那一万只脚才终于有机会踩了上去。
如果没有卫嬿婉的铤而走险和皇帝的及时醒来,仅凭如懿的一串经幡,恐怕还是扳不倒卫嬿婉。
即使当时皇帝早就暂停了她协理六宫的职权,甚至夺走了她对亲生骨肉的抚养权,卫嬿婉也还是会找机会翻盘。
在这个关键的偶发事件出现以前,卫嬿婉的反对者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制造舆论压力,让这种压力倒逼卫嬿婉铤而走险。
同时,也要不断搜集证据,包括策反卫嬿婉身边的人。
否则,即使大家都认为她是坏人,也还是拿她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