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 初评丨《女心理师》:沉浸式影像探索有功,稀缺类型疗愈有法

初评丨《女心理师》:沉浸式影像探索有功,稀缺类型疗愈有法

2022-09-29 21:34:04

“本剧的心理咨询案例因影视呈现需求进行艺术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类似情况或其他心理困扰,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截至昨晚,由宇乐乐、优酷出品,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的都市暖心疗愈剧《女心理师》已播至第13集。在每一集的结尾,字幕都会不厌其烦地出现这样一句话。

这实际上透露出了本剧的最大立意:呼吁观众关注并重视心理健康。同时也在提醒观众,这部剧对心理师的塑造不同以往。

其实不难理解。在以往的作品中,心理师的角色并不少见,但多以配角的形象出现,对整体叙事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女心理师》则是正面突破。对创作者而言,怎么拍好看就成了必答题。

倘若全然按照心理师的日常来拍:在一个简单的空间里进行心理师和患者的谈话治疗,要么滑入平铺直叙的轨道,使看客无聊;要么成为心灵鸡汤的承载体,令观者生厌。想要破题,就得在深入行业的基础上,进行影像创新,找到这一题材应有的吸引力。

《女心理师》开播以来,最让人惊艳的,是剧中天马行空的影像,为心理师、患者、观众三者之间搭建起了一条沟通的桥梁,营造出了在场感和氛围感;最令人共情的,是那些有着滚烫细节的案例,能够轻而易举地刺中人心;最令人感动的,是深藏于故事之中的,对社会上有关心理师、心理病患者认知偏见的纠正。一言以蔽之,它足够动人,也足够抓人。

镜头自云霄直冲地面,跟随一个踩着滑板的年轻人一路前行,周边是熙熙攘攘的都市人。他们表面上仿佛忙碌、充实、快乐,内心却均有不为人知的困顿。

看似只是一个寻常的长镜头,实则寓意满满。这一段上帝视角,带领观众看到剧中所有案例主角的缩影。阳光与阴霾共存,热闹与寂寥同在,这个镜头的凝练与新颖奠定了整部剧的影像风格。

除了视觉奇景,还用了声音特写。播音员播报着当下社会中人类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冷峻的语调与人群中的强颜欢笑形成对比,也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女心理师》的影像风格颇具实验性。在案例呈现之余,尽可能在视觉上吸引观众。其中,最为典型和有效的当属“文戏武拍”和“异空间美学”。

所谓“文戏武拍”,是指将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为张力十足的运动画面。这需要创作者充分挖掘文戏中的有效交流,将其中的矛盾与对抗、进攻与防守等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用技术手段向观众直观地展现出来。

心理病患者通常会自我设防,而心理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其最真实的一面。如果将心理师看作进攻方,患者视为防守方,文戏武拍实际上要展现出二者之间的心理博弈,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心理师的专业技能。

贺顿(杨紫 饰)与患者沟通时,她的耳朵被给予了更多特写,因为其总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抓住最关键的一条,一举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她还需要通过对方说话时声音语调的变化,找到突破口。

在本剧中,“文戏武拍”有至少两层效用。其一,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多以谈话形式进行,如果原样拍摄会显得枯燥,而有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故事的可看性。

其二,以一种不矫情的姿态, 最直观地呈现心理病患者的病因,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第二点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心理病患者的表现视为矫情。

比如,在“尤娜案件”中,贺顿在和尤娜(章若楠 饰)对话中,化身为尤娜经历中的在场者和旁观者,穿梭于其人生的各个阶段,目睹她的种种遭遇,不由得让人对这个小女生心生同情与怜悯;在“荀国宝案件”里,我们见证了荀国宝(杨新鸣 饰)与儿子之间的代际矛盾是如何一步步激化,使其患上惊恐障碍的过程;“蒋静案件”更为典型,蒋静(李梦 饰)长时间身处母亲的高压教育之下逐渐患上精神性进食障碍的遭遇,想必令不少人心有戚戚焉。

除了营造在场感和共鸣感,“异空间美学”还将心理师的专业技能用影像恰当表现了出来。

不同的案例,贺顿用的是不同的治疗方法。“尤娜案件”用的是对尤娜的自杀干预和对她父母的火柴测试。在心理师手中,火柴是寻找病因的工具,在创作者手里,火柴就是架构新场景的道具。

二者融合,患者如何在心理师的治疗中一步步敞开心扉,过程一目了然,这就使原本抽象的心理治疗有了具象表达。

在后面的案例中,贺顿分别对患者使用了卡牌测试、棋盘测试、房树人绘画测试……这些道具无一例外,全都化为了新的场景,在影像上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因此,“文戏武拍”是手段,“异空间美学”是结果,引导观众重视并正视心理问题是剧集所追求的效用。

重要的是,透过影像,创作者捏出了一条有波谷,也有波峰的叙事曲线。

《女心理师》中涉及到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剧中患者的诸多遭遇,极易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倘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焦虑。

所以,《女心理师》的整体画风向暖。尤娜以极端方式引起家长关注,维系家庭和睦,最终通过贺顿的引导,让一家人敞开了心扉;荀国宝父子相互折磨,最后在旁人的目光中达成和解,相拥而泣;莎莎(付柔美琦 饰)与男友间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有了一个圆满的解决…

不是强行圆满,没有鸡汤说教,《女心理师》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予观众一些看待心理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心理矛盾的可能性。剧集无意将心理师神化,也不是治疗心理病患者的万能药,但它仍然为观众提供了一些疏导情绪的技巧和启示。

正因如此,在暖心治愈的基调上,该剧还勾勒出了一幅“谐”的画风。

首先,贺顿与钱开逸(井柏然 饰)的相处日常,常常充斥着一股莫名的喜感。钱开逸屡屡踩雷,笑倒弹幕一大片:追女孩子吗?怎么惹对方生气怎么来的那种。

其次,某些案例也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比如荀国宝,由于害怕见心理医生,不惜“斥巨资”在大街上雇了一个老头,让他替自己接受心理治疗,同时通过耳麦远程指挥,不料部下横插一脚,让好好的心理治疗变成了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

该压抑时紧张,该幽默时搞笑,《女心理师》的张弛画风,平衡了剧集节奏,也号准了观众的脉。

如果按咨询案例划分,《女心理师》可视为一部单元剧,在每个单元里,心理师都有一个从审题到破题的过程。

“尤娜案件”中,尤娜身上的伤从何而来,她与同学的真实关系究竟如何,直到最后一刻才得以揭晓;“荀国宝案件”里,剧集抽丝剥茧般引出荀国宝惊恐障碍的成因,让人挪不动眼睛。每个案例,都是自谜团始,由解谜终。

在主线上,贺顿的师姐被患者反套路,心甘情愿坠入对方的控制,而贺顿的周边也潜藏着许多危机。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心理控制与反控制之间藏着哪些学问?自带“恶人”气质的叶家辉(王嘉 饰)究竟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此种种,都是吸引观众持续追剧的动力。

三种截然不同的画风带来的不是剧情的割裂,反而给予了观众真实感与沉浸感十足的追剧体验。

最后我还想说说这部剧的角色塑造。

《女心理师》是一部实打实的群像剧,出场人物众多。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理清角色脉络,让观众无障碍接受,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主创们也运用了诸多技巧。

贺顿的出场自带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清冷,有着满满的职业女性气息:做事果决,思维缜密而冷静。正当观众接受这一人设时,剧集又迅速地将这一形象推翻了,贺顿又成为了一个有喜怒哀乐的邻家女孩。一句“自杀干预能做的有限,我想帮助到更多的人”,让她走出了舒适区,更见其鲜活珍贵。

在“形成——摧毁——再塑造”的过程中,实际上隐隐向观众透露出了贺顿的性格缺陷,为她治疗他人,同时拯救自己的双线叙事找到了切口。

闺蜜汤莉莉(管纫姿 饰)因为母亲的原因,同样有心理困扰。与贺顿相似,她也是一个用乐观将自己包裹起来的一个人。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重点突出了一个“和”字。

用贺顿的话来说,“钱开逸的身上有光”。他永远对别人知冷知热,最不愿做的事就是伤害他人,仿佛一束光,能从每个人的心理裂痕中照射进去,愈合他人。

这样的人,不需要精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他相处,本身就是最好的良药。所以贺顿才会对他卸下防备。

叶家辉则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打个冷颤的人,有他在的地方,周遭的温度仿佛都要下降几个点。这个浑身被秘密包裹的人,最终露出的是獠牙还是善意,是本剧接下来的一大看点。

除此之外,每位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都有一个与之匹配的醒目标签,让观众能够从线索中拼出一条完整的人物线。比如,外表美丽心思深沉的尤娜,爱子心切、沟通无方的荀国宝,在反抗与屈从家庭之间摇摆的蒋静等等,都鲜活而立体。

别出心裁的影像风格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张弛有度的流动画风营造了多样的追剧氛围,扎实的群像塑造也处处见用心。尽管播出进度还未过半,但我还是得说,《女心理师》的细节拉满,为国产心理剧探索了新风格,值得一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