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必然要有“九死一生”的觉悟,一如当年ULRICH KRANZ的发言。
2008年,时任宝马I3项目组负责人ULRICH KRANZ在公开团队之后:“我们将白手起家,打造一款跑车和城市通勤用车。其中的挑战无需赘述,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在这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汗水、眼泪乃至鲜血。”
这一年,是2008年,特斯拉第一款汽车也才刚刚上市——ROADSTER,一辆两门运动型跑车。
先驱被拍死在沙滩上,2008年就推出的ROADSTER,在2012年就已经停产,而第一款I3,已经在今年7月就彻底停产。
本周,在慕尼黑宝马博物馆,最后一批18辆宝马I3电动车交付,也许是为了给这款车留下一个颇有“仪式感”的结局:这18辆车全部是电镀金色涂装和黑色车顶。
先驱者,就算谢幕,也应该穿好燕尾服在舞台中央鞠躬谢幕。
这是宝马给I3的礼遇。
在I3诞生之时,除了特斯拉的ROADSTER,没有任何竞品,当然,也可以说,所谓的赛道上,连路都没有。
而彼时的特斯拉,还远远不是电动车大佬,距离特斯拉撕掉“不靠谱”的标签,还有很长的时间。
现在回头再看这款近10年前的车,还有一种感觉:当年宝马的这款车,倾注了对未来的想象力。
当然,从市场的反馈来看,有着未来想象力的东西,在实用性方面就有致命的缺陷:近8年的时间全球卖出了25万辆,高光之时是在2014年,从2015年之后就急转而下,而到了2017年之后,只能沦为宝马电动车“吉祥物”般的存在。
从外形和材质上来看,宝马I3和ROADSTER走了相同的路:面向未来。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方针,才让两个“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宝马I3采用了炭纤维复合材料(CFRP)打造了整个车架和车体材料,另外,为了这款车,宝马和炭纤维制造商建立了合资工厂,投资了高达“数十亿欧元”进行研发和打造生产线:173个机器人配合粘合剂,采用全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在2013年185公里的续航,已经非常亮眼,宝马还推出了一个增程版,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可以在馈电的状态下,8升的油箱可以提供近100公里的续航。
在2014年,宝马I3全面碾压了MODEL S,这一年就销售了3万辆。
宝马把这款车当成面向未来的“敲门砖”,早在2011年,就宣布了旗下全新品牌宝马I。
在首款I3的设计上,日耳曼人的务实,仅仅体现在增加了“增程版本”的妥协。
在其他方面,无论是外观、内饰及车身设计上,全部体现出了日耳曼人的骄傲:两个成年人就能抬起来的炭纤维材料的车身,对开门的设计也足以吸引眼球。
而更让人头疼的是,因为材料和工艺的特殊性,这款小电动车,根本无法在除了莱比锡之外的工厂生产。
于是,骄傲维持住了,售价也维持住了。
德国人带着对于本土车企的滤镜,当然可以接受,但是离开了德国大本营,如何开拓市场呢?
更何况,除了好看,这款车在很长时间不支持直流快充,而到了2017年之后才升级到200公里。
并不“实惠”的售价,没有竞争力的续航,让I3失去了和其他后来的务实者比拼的“基础”。
和超前设计感的外观、全球领先的车体材料相比,上面两个问题,只能算是“小瑕疵”,这就是追求未来所带来的必然的麻烦。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尤其是很多以实用性为主的用户来说,这两点,可以直接断绝用户购买的念头。
在智能化的落伍,在宝马I3上,已经体现了出来——智能驾驶,似乎不在宝马I3对于未来的考虑之内。
随着最后一批宝马I3在慕尼黑的交付,也意味着宝马回归了自己的骨子里的务实:新一代的I3,完全是基于宝马燃油车的优良传统而完成的另一款车。
面向未来的梦想,在市场和现实面前,再次黯然失色。
有意思的是,在2012年已经停产的ROADSTER,在2017年7月,正式发布了,而且在2020年开售,现在的订金依旧为 33.20 万元。
也许,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宝马I3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毕竟,每一个行业里,都需要有人脚踏实地,也需要有人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