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 中国电影亟待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亟待提升文化自信

2022-09-05 21:26:53

每一部爆款电影背后其实是一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而每一次烈度巨大的争论,都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的机会,这一点在这些年内地电影表现的极为明显。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影大国后,摆在全体从业者和观众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除了票房数字和银幕数量之外,我们是否能够用电影本身体现一下“电影强国”,并能够因此展示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事实的情况是,即便一些票房和口碑都能够取得成功的影片,它也会出现一些对其质疑的声音,而且一些讨论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

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有抒发自己意见的权利,但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评论其实会形成对行业反噬,如果从更高的文化发展来看,能够存在一些争论,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形成认识上的统一。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电影的确会存在比较沉重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包袱,这一点既有社会发展的限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过在现阶段,当我们的经济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将工作的重心和宣传的重点进一步转移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点从主旋律影片的制作上最为明显,同时相对于早年间内地电影更多要展现一些民族和地域特色来强调我们的多民族荣辱与共,现在内地则更多会把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影片作为影片的特色特点来宣传和营销。

必须承认中国国情存在特殊性和独特性,发展上的不平衡和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矛盾,促使会出现一些地域上的歧视和偏见。但在文化的包容性上,中国反而没有必要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刻意去逢迎一些群体、民族和地域。

能够承认并包容这些地域上差异和民族的不同,其根本上是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信体现,同时这种地域上的差别往往会形成在电影艺术上独特且无法被替代的魅力。

无论是有相当大的争议《雄狮少年》,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收获好评的《爱情神话》,这两部在今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都属于极具地域色彩的影片,同时它们又都具备和其他地区的共同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展现,也是我们民族共融的体现。

从一些观众和影迷对《爱情神话》的评论中也不难看到,沪语的台词的确在一些时候影响到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大部分观众反而对于进口片的原始趋之若鹜、无法摆脱,可能在面对本土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反而不能表现出对自己国家和地区语言的宽容性。

在八九十时代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银幕上并不缺乏“方言”和少数民族电影,但在当时我们对于此类电影的更多会以喜闻乐见的姿态去面对,毕竟能够以零距离的方式去欣赏这些不同地域的作品,对于当年的观众肯定是难得的。

文化自信是灵魂、是进步的目标

或许正因如此,内地电影在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上,更多要秉承着向更多的观众服务的态度。虽然从创作角度和舆论方向上,满足一小部分影迷的口味会换来不错的评价,但过于“精英化”的理念往往不会被市场和观众采纳和接受。

近两年受到整个国际环境和舆论的影响,整体上我们观众对于主旋律影片的争议声音在一点点的减少,毕竟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提升会让相当一部分民众“自信心”爆棚,当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展示出足够强大的能力时,观众会把对于国家实力增加的热情叠加到电影中去。

主旋律影片的火爆自然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力宣传,但像一些不那么红的电影,也能得到观众的支持,这就需要从其内部来找寻原因了,毕竟一些电影完全超过影迷观众和市场的预期。

《你好,李焕英》毫无疑问是近几年最成功的家庭题材影片,中国人对于家庭的信念和理想毫无疑问是强大的。同样的道理《长津湖》中除了保家卫国的祖国大家,也有伍氏兄弟的个人的小家。当然像《战狼2》同样将带同胞回家刻到骨子里面。

无论是朝气蓬勃的八十年代,还是战旗飘飘的抗美援朝,亦或是迎来向蓝海进军的现代海军,这一切的根本是我们对于国家国力、未来发展的自信,这种展现的基础并不简简单单由金钱来决定,虽然无论是小家庭和大国家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但文化信念才是能够推动这一切的基础。

或许《你好,李焕英》看起来略显有一点点悲凉的结局会让大家不那么开心,不过这恰好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所需要面对的,或许我们未必能够取得在人生规划、资金财力方面的充实,但如果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和自身能力中得到一定的被认可和被肯定,那无疑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达成,能够取得自己有限目标的成功,或许也是来源于一种自信。

当然,对于大的电影产业和行业也是同样如此,以现阶段内地的一些情况和制约因素,一些问题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外部环境,也会来源于内部的压力和阻力,甚至也包括了一部分观众和影迷的误解和过渡解读,如果中国电影行业不能用本就属于自己的优势形成一定的自信,那么丧失掉对于自己文化的控制和宣传,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且这一切并不会因为更严格的管控就变得轻松起来,毕竟我们还是要满足观众和影迷迫切的观影需求。

文化和民族的复兴将有电影来展现

今年是建党百年,大小银幕银屏上不乏优秀的作品,这其中既有传播度极高的《觉醒年代》,也有获得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长津湖》,对比起多年前的《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视作品,现在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方向方法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

在电影方面的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中国在一些大的方针支撑的进一步改善和改革,电影也从最早民众相对单一的文娱活动,一点点变成观众在闲暇时光的一种可选择的文化活动。

不仅仅是改革开放,中国在其他多个领域也取得了很多长途的进步,只不过在文化领域中,像电影、体育和一些文化项目的推广上,我们还较难和其他先进的国家相媲美。

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也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有人的共识都要肯定是中国是文化大国&强国,这并不会因为其他国家掌握了更有效的宣传工具和手段就有所改变,只不过我们尚未真正意义能够掌握到如何更有效的更让民众充分接受的宣传方式。

当然中国是很难像日韩一样将电影打造成高于一切的文化国家战略,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会放开对电影的严格管控。不过这种管控更多还是针对题材、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对于大部分市场化的操作,还是要秉承着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主。

虽然近两年中国内地的观影人次有下滑的趋势,但更多群众对于电影的关注是一步步的提高,过往一些针对电影的讨论可能会仅限于影迷的一个小群体,现在一些电影能够引发起全民性的讨论,而且民众对于一部电影的是否成功的定义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如果不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电影,很难想象我们普通观众和国民会关心和再次阅读一些历史事件。如果不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更多的普通人很难会认识到中国的一些改革推进的困难和症结到底在哪里。

虽然我们不会希望像其他国家一样靠排一部电影就“诞生”一部法律,但必须要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往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文艺形式来展现。而且我们也的确看到通过一些票房和口碑皆成功的影片,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都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我们仍旧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和质疑,而且一些问题会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打击我们。不过当我们有足够多的优秀电影作品和足够强大的文化自信,无论是来源于外部的声浪,还是我们内部的瑕疵,都会慢慢的消沉下去。

或许现在网络上对于《雄狮少年》的争论可能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舆论风向被外界所掌控,中国很难在一些层面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如果我们能够在电影上由更充分的自信,可能质疑和抵制来源于我们对手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