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剧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那就是剧中似乎找不到一个穷人,换句话说,现在的影视剧中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接地气了。
首先是精英主义与普通民众,影视剧是精英主义的游戏,传输的是他们的思想。
所以不仅仅是现在的影视剧中的年轻人不接地气,以前的影视剧中的年轻人也离普通年轻人的生活很远啊。
陈思诚饰演的程锋是个富二代,李晨饰演的吴狄有个好哥哥,让他成了富一代,只有石小猛一个人来自底层,但他也成了企业高管。
如小时候我们看着二代的青春,看他们在《血色浪漫》里的热血,看他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文艺。
我们以为就能如他们一样,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尽情书生意气,疯狂完了,到了年龄可以继承家业或进入体制。
长大后才发现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是二代,不是因为他们的朝气,但是长大后我们看到依旧是二代们拍出来的生活。
以前的演员,演戏前会体验生活,如姜文和巩俐,他们拍《红高粱》的时候便各自在莫言的农村老家体验农夫和农妇的生活。
所以即使他们是城里人,依旧能演出来角色身上的乡土气,让观众一看就是那个年代的余占鳌和九儿。
可现在的演员连破个皮都哇哇乱叫,夏天穿个皮袄拍戏都能通稿满天飞。
这样的“敬业精神”又怎么可能去体验生活,所以他们不论演什么都只能是想象中的角色,而不是真实的角色。
既然连角色都是假的,观众自然不会有共鸣,他们离我们就会很远,不接地气便不请自来。
不论拍什么样的影视剧,本质上都是一个商业行为,既然如此,那么最终的目的肯定要赚钱。
如果将真实的生活拍出来,赞助便很难来,所以把年轻人,即使是穷苦人家的年轻人拍得有钱一些,也便于拉赞助。
如某赞助商需要植入一个冰箱的广告,可是剧中人家住的房子如巴掌大小,根本摆不下一台冰箱。
那么这个冰箱的赞助就会失去,亏钱的买卖没人会做,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很多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一点都不现实。
其四是阶级矛盾愈演愈烈,引发了新一轮的上下层对立,也就是上面与下面脱节。
如《芙蓉镇》里姜文饰演的秦书田对李国香说的那番话就是现在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
当年国产电视剧尽是普通人的贫苦生活,也就是苦情戏和离婚戏霸占了荧屏。
这些剧每年都会进入年度收视榜前十,如《哑巴新娘》、《我的丑娘》、《家有九凤》,就连杨幂也在2012年主演了苦情戏《如意》。
明明是一家人,非要斗个你死我活,明明是一对恋人,就要人为强行拆散,制造“催泪弹”。
而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马大帅》、《山城棒棒军》这类接近真实的生活题材剧渐渐被这些苦情戏取代。
他们把家庭情感剧编得又苦又破,情感破碎故事越编越离奇,把人的情感推向极致,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局面,剧里哭得一塌糊涂,剧外流泪涕泗横流。
不仅仅是电视剧,那些年的综艺也是这种路子,有三个套路,露点、煽情、讲故事,如《中国梦想秀》、《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
大家逐渐讨厌过于渲染苦难的影视畸形风,于是开始整改“三破一苦”,即禁止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家庭苦难题材。
小三、出轨、三角恋,似乎剧中的主角不谈个虐到跳jiojio的恋爱都不配称之为国产剧。
而这种不着边际的影视剧多了之后,上面或那些编剧、导演们就以为民众的普通生活就是这样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北辙南辕》引发不接地气的吐槽狂潮后,该剧的编剧是怎么解释的吗?她说:“这就是我的地气,我的生活。”
除此之外,剧中的年轻人一点也不接地气,与资本的介入也有关系。
中国的影视剧市场经历了三个资本时代,一是煤老板,二是房地产,三是互联网企业。
房地产入局影视剧时,也不干预创造,只是喜欢管理,让项目按部就班地进行。
现在的影视剧市场是互联网的时代,他们带入了大数据拍剧的理念,而且从头到尾的插手。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2000年到现在,国产剧的发展就是一条抛物线。
大家上网都是为了求乐,看个段子、赏个妹子、望个奢靡,但大数据把这些数据记下之后便以为年轻人真的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才会依托大数据拍这样的剧。
其实这也是与现实中的普通人脱节的一种体现。
就跟之前一位经济学家说的何不食肉糜一样,他建议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应该在上班附近租房子。
从这样的言论就可以看出来,那群人与我们不处于一个空间。
大家都在平行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有道墙,他们把头附在墙上,听着外面的吆喝声、叫卖声,就以为世间太平,热闹非凡,而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的另一面。
在网络上了解一个人的生活,只能看到他的幽暗与高尚,却看不到他的日常,网络这堵墙隔绝了现实与虚拟,而他们借助大数据,把虚拟当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