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飞导演,张若昀、李庚希、胡军、高伟光、张天爱、刘端端、邱心志、田小洁、王天辰、李纯、丁笑滢、董颜、廖慧佳、孙雅丽、孟子义等主演的古装剧《雪中悍刀行》已经播出十来天了。
这部剧的成绩说差倒也不差,根据某平台数据显示还是同时段国产剧收视率,网站播放量最高的电视剧,要知道这个时间段开播的国产剧数量很多,可以说相当的“内卷”了,它能在一票国产剧中冲出重围这个成绩自然不算差。
但如果要说这部剧多成功呢又不至于,这个口碑上面非常分裂。不管电视剧观众还是原著粉一致承认动作戏严重不行。但在角色塑造和故事剧情上面就有很大的分歧。原著粉认为无论是角色哪儿哪儿都和原著没得比(极少数受到夸奖),但电视剧观众认为这些方面又还可以。
这部剧成绩还行但是影响力上不够。又由于《雪中悍刀行》开播的时候打着的是武侠剧的旗号,再结合这两年武侠剧质量普遍不行,很多人认为国产武侠剧没救了。其实从全世界的文化发展来看。武侠剧应该像美国的西部片,太空歌剧,日本的剑戟片一样,在新时代衰落后再借由其它题材重生,武侠剧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金庸去世了,又因为武侠影视剧的衰落(武侠小说早不行了),这两年开始有很多人提出武侠被高估,或者探讨武侠文化的局限性等等问题上,其中有不乏批评武侠小说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人存在。
我觉得武侠的地位就算有些拔高了,但也没有拔高到多少。说到底,20世纪中国发展得好的通俗文学并不多,任何流行文化表达的内容都和现实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武侠文化也一样。
什么是武侠?无非就是个人潇洒主义,大多数都是天下兴亡与我无关,谁坐江山,江湖都在。强则武林盟主,弱则退隐江湖。江湖武林是一个泛化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夹层空间。这个夹层空间给人快意恩仇的个人主义最大的空间和自由。
这个类型的局限性确实很大,格调高度就不够了。而比较经典例如《射雕英雄传》就是多了一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事,《天龙八部》北宋背景下多国纷争的乔峰就义的悲剧,《笑傲江湖》的政治隐喻,再到《鹿鼎记》几乎只差一脚就是严肃文学了。
所以,金庸比一般的武侠作家要突出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个人主义。
那什么是时代大背景?自然是西方自由主义与东方传统文化冲撞的时代大背景。个人的自由,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靠个人努力和机缘成就小我的江湖梦,这种虚化国家民族的大背景是和当年时代潮流思潮是一致的。当然也更体现的时代的现实,移民追梦,反正都是江湖。
但是武侠好不好呢?奇怪的点又回来了,越历史越真实越政治,这个武侠好像反而更能出彩。这种奇妙的反差也是现实的写照,再个人主义浪漫,没有了国家民族和现实那也就不那么浪漫了。
这就是古龙的表达了,武侠这个虚幻的空间越是想逃离现实社会和上层建筑,结果却发现上层建筑和现实社会无处不在,所谓的自由也和武侠世界一样的虚幻。所以武侠小说自己最后反而变成了笔下的江湖中人,想逃又逃不了的矛盾。
这也是金庸和古龙最高的成就,后来的大陆新武侠中探讨这两个内核的,无论《昆仑》的凤歌,还是小椴,沧月和步非烟等等都是亦步亦趋的学习。我认为只有孙晓的《英雄志》在这两个文化表达上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可惜框架太大,角色太多,内涵太过深刻,作者明显把握不住了。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事实,无法改变。香港武侠小说之前就有不少类似的题材,后来在香港几位作家手上得到极大发展,影响力更是遍布华人世界,这一点也是事实。
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在经历过萌芽、发展、顶峰之后,往往都会走下坡路。文艺类的作品,除了有受众作为发展的土壤,优秀作家的作用更加重要,文学作品的兴衰和这两者都有关系。武侠也是同样,受众减少以及大师的离去,不可避免要走下坡路。
武侠小说的衰亡就是这个趋势,武侠影视剧也是这个道理。本来武侠剧衰落后,一如美国的西部片,太空歌剧一样,在新时代应该借其它类型重生的。像受到好评的《曼达洛人》就是太空歌剧+西部片。
日本剑戟片的思路则在很多日本动漫中重生,中国武侠片应该在仙侠,还有玄幻古装剧中重生。但是因为2012年后中国掉入了“流量经济”,在影视技术“武术”表现上面,还有“仙与侠”的表达上面严重走偏了。
《雪中悍刀行》大概是中国“流量经济”过后遗留的制作模式,与复制市场成功产品的思路,再和选择的不合适团队,甚至还有一定小说改编的原因结合,最终才导致了现在这个尴尬的局面。
一是《雪中悍刀行》单论制作水平不烂,可惜最重要的地方拖了后腿。它的演员和故事剧情改编有一定的争议,但真正受到观众一致批评的是武打戏,相比之下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不算严重、至少不致命。
这部剧的动作设计之前宣传是《绣春刀》的桑林,为何这么拉不清楚,但这部剧的导演明显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导演宋晓飞是《一代宗师》的摄影师,这个慢镜头他想学王家卫《一代宗师》,这个绿色滤镜他想学李安的《卧虎藏龙》,结果证明导演除了某些摄影还行(本职工作),对于武打戏和文戏的理解,与王家卫和李安相比差了100个张艺谋。
注意:这部剧的武打慢镜头和各种缓慢节奏导演不是不知道,根据采访来看导演不仅知道,他是故意这样搞的,他就是要挑战观众的习惯,如果观众不喜欢就是不懂欣赏艺术,这个和现在国内影视从业者多像。
二是合作的编剧也不搭,王倦之前写的剧本都非常成功。这种成立让他打出名声,片方选择他自然是企图复制《庆余年》的成功,结果导演宋晓飞和王倦明显不对付,明显没有和《庆余年》导演孙皓,甚至是《舞乐传奇》的于荣光合适(于荣光的电视剧离开编剧王倦都拉垮了)。
这部剧的剧情很明显就是导演和编剧的创作理念有分歧,王倦编剧的电视剧都不适合慢,因为他擅长反转和悬疑感,《舞乐传奇》《大宋少年志》《庆余年》都是一样的,你脑子还没跟上角色已经完成一个反转了,这样才有爽感。但导演又想做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剧,想慢下来,所以画风极其的割裂。除了打戏剧情进展也慢,可人物又在抖包袱,造成好像在看无聊情景剧的感觉。
三是导演,武打和编剧本来就不搭配了(演员也有一点但还算好),偏偏又遇到一个本来叙事就很散的原著小说,这就导致电视剧放大了这个缺点。
《雪中悍刀行》原著小说本来就没有《庆余年》适合翻拍电视剧,《庆余年》虽然穿越剧老梗用得多但是整个故事结构清晰,情节逻辑顺畅,猫腻自己是说很多人说他穿越梗很俗,他就是要用这些俗的,还要用的好看。
比如退婚去掉也不影响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反过来《雪中悍刀行》的故事很模糊,很多东西翻来覆去的我觉得作者也没考虑清楚。很多书迷夸烽火大太监,其实他最擅长的就是疯狂堆一个个小高潮,但看完会发现一个个情节之间割裂严重。这种东西追文还好,一次一章感觉不明显,但拍成电视剧会是个硬伤。
看起来我吹了一嘴猫腻,但《雪中悍刀行》叙事框架确实很零散,你单看他几个单元觉得不错,跟着追也觉得还行,但是通看就会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写得很散,整本书都是在堆砌,堆砌诗词,堆砌人物,堆砌典故,堆砌情节,导致通篇看下来很不舒服。
电视剧就全面放大了缺点,我感觉导演,编剧,演员和武打等等。有网友形容的“你管我叫哥,我管你叫爸,咱俩各论各的”那种感觉。就是武打、演员、编剧和导演各搞各的,当然导演的责任应该最大。因为他最终负责将演员,剧情和武打综合在一起,从结果来看导演就是功力不行还自以为是。
如果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武侠后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是仙侠,玄幻等古装剧。无论从影视技术还是现实社会看都是如此。近代武侠,抛开明清的作品,新派武侠不过是50年代港澳一场难看得不行的传武擂台赛为契机而演化的。之后从梁金古温黄——
武侠也发展也是宏大逐步到回归到个体人性的探讨,然后停滞不前了,以至于如今大热起披着武侠皮囊的玄幻修仙,这点倒是和科幻文化殊途同归(科幻背后是中国科技和国力崛起),好莱坞不也狂拍披着科幻皮囊的超级英雄片么。
现在的《雪中悍刀行》算不上多么的失败,但是也算不上多么成功。根据大趋势来看,国内未来要拍肯定还是继续拍仙侠,玄幻,还有这种朝堂,武侠和仙侠结合起来的幻想系作品,因为是大趋势。
(从背后文化积累来讲也一样,现在的武侠小说远没有仙侠等网文积累深)
不过,《雪中悍刀行》的结果对于同类大项目的投资还是有影响的。因为资本都是想赚钱的,他们才不会管你是不是武打慢,剧情符不符合原著,现在电视剧成绩不太好,不但续集可能难产,同类电视剧的投入可能也会减少。因为在他们看来就是这个ip改编的电视剧不行,绝大多数片方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最后,《雪中悍刀行》会不会有续集,仙侠剧和玄幻古装剧还有没有救,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