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寒夜里,偶然阅读到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就被扑朔迷离的情节设置所吸引,特别是逐渐展开的一个纯真、隐秘的单恋故事以及无私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撼动了我。当我一口气读完整本小说时,那天的东方正泛起鱼肚白,推开窗,扑面而来的朔风将我拽回了现实——过去的一夜竟恍然若梦……
多年之后的冬夜里,坐在浙江杭州剧院内观看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悬疑舞台剧《回廊亭杀人事件》,内心充斥着期待与忐忑之情——期待的当然是对东野圭吾作品本能的喜欢,忐忑的则是由10万字的原著文学浓缩改编成3万字的剧本,搬上舞台呈现为34场戏、140分钟的演出,能不能完全涵盖小说的精髓?看完全剧,答案是肯定的!
当《回廊亭杀人事件》的大幕一拉开,暗沉沉的舞台上,一群戴着面具的黑衣舞者,用诡异的肢体语言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向回廊亭的大门,让我们去窥一斑而知全豹。
随后,舞台又巧妙地复原了山中旅馆回廊亭:在原著中,这里是由居、路、叶、荷以及本馆五栋分开的建筑围绕着一个水池而建,他们之间又由回廊连接起来。为了配合情境展示,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整个舞台又呈现为由四个可移动的盒子组成的旅馆格局,别出心裁的设计既可表现回廊亭的走廊通道,又可表现房间的内部场景,还可表现走廊对面房间的内部布置,这使舞台空间既具有密室视觉感受,又兼具灵活多变的功能特性。演员在其中配合情节自由出入,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又不由自主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带有代入感的节奏氛围营造,让观众欲罢不能而沉浸其中。
随着场景的变换,舞台又变化成上下两层,不仅给予人物更大的活动空间——楼上的嫌疑人犹如困兽,楼下的当事人短兵相接;而且使内容和场景主次分明,给观众以直观而真切的视觉感受。回廊和门的设计也颇出彩,尽量忠诚还原密闭空间杀人事件,能使观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镜子的设计带有创意色彩,弥补了原著中完全由主角第一视角自述的单调直接。镜子内外的区分和几个转场均采用现代舞的肢体语汇来表达,这样虚拟化的创造,能够调动观众思维的幻觉,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享受。还有灯光尤其是大面积红光的使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将爱和杀戮表现得淋漓尽致。
戏剧是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奇迹,剧中还启用了“面具”作为重要的道具与象征,用舞台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不同角色间的转换。当然,戴着伪善面具来到回廊亭的这群人,必定有不能示人的目的。
而舞台效果层面包含的大火、烟雾、爆炸、下雪等场景,与灯光设计完美契合,并在演员情绪的外泄、场面气氛的构建中作递进式渲染。该剧整体风格显现为重效果、轻装饰的暗黑简约,形成了一种肃穆、凝重、紧张、惊悚的舞台氛围。
英国近代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中说过:“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是一种集体欣赏行为,为此,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力求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会随时离场,这就影响到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的发展,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刷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快节奏推进。
《回廊亭杀人事件》舞台设计的匠心独运,不仅为谜底的真相大白增辉添色,也颇具创造性智慧,为剧情的逆转增添了趣味性与神秘色彩。
《回廊亭杀人事件》是一明一暗双线交织的叙事格局,明线是正在上演的悬疑杀人案件,暗线是在回忆中重温美好的爱情。明线、暗线纠葛缠绕,虚实情境同时同场推进,在原创音乐的营造下,让紧张、恐怖、疑惑的感觉铺展蔓延,真相和所有的人物面目与关系渐渐被揭开……
《回廊亭杀人事件》又以悬疑取胜。悬疑的元素一直以来颇受观众青睐。悬疑是指一件充满悬念、且无法看清真相的事物所导致人有一种怀疑和不理解的心态。悬疑剧是带有悬念的、离奇剧情的艺术作品,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同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悬疑剧亦即“悬念+疑窦”模式。
悬念是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技法,主要利用观众急于想知道结局的心理,而故意将某些重要性的细节或人物行动隐藏起来,这就自然引起观众的一种心理期待。悬念按照观众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程度,又可分为一开始观众知道很多和观众知道很少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虽然都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但引起观众内心心理期待的效果却不同。前一种情况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是带着一种替主人公焦虑、担忧的心态观赏;而后一种情况当剧情一开始,就有一个大的悬念立即抓住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和剧中人物一起参与案件的侦破过程。很明显,后一种情况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因为在这种悬念中,观众不但是带着惊悚、紧张的心理在观看剧情,更是带着一种逻辑推理的心理置身其中。《回廊亭杀人事件》运用的就是后一种悬念方式。
当身份特殊的老妇人本间菊代一出场,她做作怪异的表情、略显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喋喋不休的心理建设,都带给观众一种违和感,特别是她屡次说自己年纪大了,都似在向观众证明什么,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正是创作者要在一开头就给观众和剧中人物设置一个大的谜团,然后又利用出场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将整个侦破事件搞得云遮雾绕,观众和剧中主要人物都是一团迷雾,让大家感觉到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嫌疑对象时,创作者的网才慢慢收拢,让真凶一点点浮出水面。这些垫疑的过程,正是悬疑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乔治·贝克在《戏剧技巧》一书中说:“悬念一经造成决不可任其退落,永远必须把观众的紧张推向高潮,使观众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解决。”所以说,悬疑剧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推理,它之所以受观众欢迎,是由于它的悬念使人欲罢不能。而步步设悬就要求创作者具有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逻辑推理是牢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结论基础上,层层逻辑、步步推理使案件水落石出。为了增强这种艺术张力,形成观众强烈的心理期待,该剧利用深不可测的回廊亭、令人窒息的密室谋杀案、胆战心惊的音乐、惊心动魄的剧情,绝妙地连贯起了整个故事情节。
我们知道,戏剧的媒介是演员的肢体和语言,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同时,戏剧表现的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正如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所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大多要靠人物的叙述回顾。《回廊亭杀人事件》则是将“欲望厮杀”与“风花雪月”同台并置,让残酷悬疑与美好温情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公的这条复仇之路有观众们跟随着,作为她被欺与毁灭的见证,更具悲伧色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古典悲剧多见于阶级性,而现代悲剧则突出人性,突出现代社会各种客观的残酷和不稳定性。悲剧作为一个探察生命、探视社会的组成部分,从侧面折射出他固有的发人深省的存在意义以及产生悲剧的根源所在,精辟地揭示出两个矛盾对立面各自的崇高与低劣,直观地反映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水火不容的本质,社会角色的不平衡感,在审美上带给我们以震撼、压抑以及无法遏止的低沉和感慨。
《回廊亭杀人事件》围绕本间菊代亦即假死的桐生枝梨子而展开,她再度来到回廊亭的目的是为了还原当年火灾的真相,也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为爱情去复仇。她作为已身死的财力不菲的企业家一原高显的女秘书,谁来继承他庞大的遗产不是她关心的焦点,但从中透现出一原高显的亲人们贪婪的面目以及各有招数的明争暗夺与心怀鬼胎,又凸显了他们人性的贪婪。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境遇里,支撑着桐生枝梨子活着的唯一信念,是对里中二郎无怨无悔的爱——他给了她32年生命中最青涩的爱、最纯真的情,给了她丑陋外面下匮乏的尊重、自信与勇气。然后他的死,也带走了她对人世的最后一丝眷恋,复仇是她活下来的使命。然而,随着剧情的走向、谜底的揭开,残忍的真相给了她更致命的一击——所谓的两情相悦不过是一场缘于金钱膜拜而刻意编织的情网,所谓的浓情蜜意也不过是一种蒙蔽现实所付诸的手段。剧情的颠覆性逆转,不仅摧毁了桐生枝梨子这个善良、单纯的女子对爱的执着,更彻底撕碎了她内心深处对爱的信仰,于是,面对里中二郎假扮者的长刀,她可以且必须恶狠狠地刺向自己的身体,让肉体的痛去麻痹精神的殇,那种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来自于悲剧主人公桐生枝梨子人格的深化——一场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终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有形与无形的巨网,逃不开、挣不脱,直至毁灭。
尽管剧中也有让人费解的硬伤,比如假里中二郎就是律师助理骖泽弘美,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为什么没有人认出来;桐生枝梨子这一年又如何躲过追捕,能以合情合理的身份再度出现在回廊亭?但作品对残酷命运的层层铺设,悬疑与不解的如影随形,故事架构的匪夷所思,让走进剧场的观众经历了一场不可多得的情感体验,极大地获取了审美愉悦,这也正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拨云见日后人性的险恶,不仅让我们看到一切渺小众生如蝼蚁般的无助,也促使我们思考她们那种令人震撼的巨大力量从何而来?!这大概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悲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