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的《女心理师》上线了6集,结果在第一集刚播出后就有不少人跑到豆瓣上给这部剧打差评,这着实惊呆了不少人。
要知道一部剧的整体质感并不能在第一集就被草率的定性,可偏偏现在的观众本就偏向于浮躁,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比如《突围》第一集就被打差评,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整部剧质量并不差,又比如《星辰大海》前两集质量特别好,但也改变不了后期该剧偶像剧化的事实。
而《女心理师》的故事是围绕女主贺顿展开,主线是心理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自杀干预的桥段,同时也穿插了贺顿自己与母亲赵希平、朋友、男友之间的情感关系。
不管是从剧情介绍还是剧名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部职业剧,可从第一集的情况来看整体剧情又不像职业剧反而像剧情悬浮的偶像剧。
因为目前该剧出现了不少一星差评,从中可以看到被吐槽最多的两个点:1.剧情悬浮像偶像剧而不是职业剧;2.女主人设过强。
首先是第一点被吐槽最多,比如第一集一开始讲述当代社会很多人心理压力过大,总是有着自杀的冲动,在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身上加上一些彩色的迷雾特效。
于是有观众就开始喷了,这么一部现代剧非得加上这些悬浮的东西,看起来怪怪的。
又比如第一集男主井柏然弃车救人的桥段又被指责太夸张了。
再者就是男主井柏然和女主杨紫骑电动车被抓这一段,确实很像偶像剧的套路。
还有后面杨紫飞身救人,男主井柏然给溺水的女主做人工呼吸这一段也被吐槽了,这又是偶像剧常见的桥段。
如果单单是看这些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判,认定《女心理师》就是偶像剧。
可是结合在剧情中就不难发现,这些设定放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很突兀的地方,因为这本就是艺术化加工的东西,需要加入一些戏剧冲突让所有人物串联在一起。
实际上男主和女主在上学的时候已经认识,此时男主找女主是为了让她加入自己的电台节目,
可这些打差评的观众可能压根没有注意到在剧每一集的片尾字幕上有这么一段话,告诉了整部剧是根据心理咨询案例进行了艺术化加工。
从这一段片尾字幕就可以明白这部剧本质上不能算是职场剧,但也不能算是偶像剧,而是通过偶像剧的形式来表现心理师这一职业。
原著作者毕淑敏是知名作家、心理学家,所以剧中出现的心理咨询案例专业性毋庸置疑,所以当当贺顿(杨紫饰)在给尤娜(章若楠饰)做心理咨询专业性上确实有保证。
可是心理咨询是一个节奏很慢的过程,如果拍成影视剧必须要进行冲突性加工,这才有了《女心理师》中那些被观众吐槽的“悬浮”感。
至于男女主角的情感戏只是占一小部分,完全不会影响主线“心理咨询”,更何况即便是贺顿这样的心理师,她们也是正常人,也可能会有心理上的问题,围绕她加入一些亲情、感情戏就是为了让角色更加饱满。
所以你说它像偶像剧,某些部分确实有点像,可它真不算偶像剧,因为男女主角都是要认真搞自己的事业,导演最终还是想用男女主来表现现实中存在的那些心理健康问题。
说完剧情问题,再说说女主人设问题,有观众吐槽女主人设太强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总是能在求助者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完全像女版超人。
这一点其实也是可以用片尾字幕那一段话解释,如果作为心理师的女主在剧中表现的平平淡淡毫无能力,观众还有追剧的欲望吗?
不可否认,贺顿确实拥有超强的听力和分析能力,可这些设定也是为本剧的核心“心理健康”服务。
说完了这两个站不住脚的差评理由,再说说这部剧的尺度问题,这部剧其实就是用观众爱看偶像剧的心理来呈现一部现实的社会人性现实,只不过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它最浅层偶像剧的一面。
在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全剧以单元剧的形式去探讨了因为产后抑郁、职场骚扰、暴饮暴食、原生家庭等问题,直接将许多人的伤口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尺度足够大。
当然,导演柯汶利不是想让观众变得焦虑,而是让观众明白在面对这些焦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在随后的剧情中,所有观众也将跟随女主贺顿的视角去面对这些问题,或许能够直接解开一些人正在经历的一些心理健康难题。
诚然,剧集可能不够完美,在艺术加工后让不少人产生了这是偶像剧的错觉。
可大家要明白,心理咨询题材的影视作品很难拍,《女心理师》也是国剧第一次试水,所以剧情也只能做到点到而止。
现实中的情况肯定更加复杂,心理咨询也没那么容易,而这部剧是为了让大家关注到心理健康这个问题。
希望现实中所有正在经历负面情绪的人,都能够遇上像贺顿那样的人,让心多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