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 去世18年后,梅艳芳终于上热搜了

去世18年后,梅艳芳终于上热搜了

2022-08-29 21:09:44

她的最后一首歌,是穿着婚纱唱完的。

说完,40岁的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她曾经问过自己,假如,到了百年归老那天,有什么可以带进棺材?

最终,她只活了40岁。

她唱完最后一首歌,一手拿着话筒,一手提拉婚纱,转身走上长梯,挥别而去。

18年过去,依然有很多人在问。

一个理性的答案是:不会再有了。

场面热闹,仿佛所有热爱歌唱的年轻人都来了。

在最终的比赛舞台上,当选手梅艳芳迈着轻快的舞步唱起徐小凤的名曲《风的季节》时,其他参赛者的表演,或多或少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19岁的梅艳芳,歌声低沉而富有节奏,舞步自信,歌艺和台风都堪称一流。

评委之一的黄霑,越听越高兴,拿起资料一看,发现居然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当场下了个结论:

于是,他在每一个评分项目下都打了满分,一共50分。当歌唱比赛评委这么多年以来,他鲜少给出满分。

随后,黄霑转向隔壁的主席评判顾嘉辉,问他给梅艳芳打多少分。

“本来想给50,但艺术没有满分的,只好扣她1分!”

当时,邀请梅艳芳参加新秀比赛的黎小田对她作出了一个预测:

“从新人来讲,再过十年,都不会出一个像她这样好的。”

如今回看,不仅十年,一晃将近四十年,再也没有一个像她这样的人出现了。

1982年,签约华星唱片公司的梅艳芳,在公司的安排下录制了第一张唱片《心债》。

然而,唱片MV中呈现的清纯、乖巧的女孩形象,却引发了阵阵怀疑的声音。

人们犹记得新秀比赛上眼神犀利,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不羁”的梅艳芳,他们疑惑,梅艳芳怎么会是唱片里这个样子的呢?

媒体说,梅艳芳穿衣如此厚实,是因为身上都是纹身、针孔,称她为“瘾君子道姑”。

面对谣言,梅艳芳虽然感到失落、难过,却从来没有在人前表现一二,更是从来有回应过。

她的“过往”,成为媒体攻击她的利器,也成为她对外防御的最佳堡垒。

艰苦的童年经历,让梅艳芳早已练就出一颗强大的心脏:笑看挫折,永不服输,用实力来说话。

当人们真正了解了她的过去,所有的误会都化成了宠爱——没有人不心疼、不敬佩这个坚强的女孩。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1963年,梅艳芳生于旺角花园街,是家中的老幺。此时,家中已经没有父亲了。

在她出生之前,风浪带走了跑船的父亲,也带走了家庭最大的经济支柱。怀有身孕的母亲,唯有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副布施得来的独门药方,来到香港开中医馆。

三、四岁的时候,梅艳芳爱唱歌的天赋被玩音乐的舅舅发掘,于是,便开始和姐姐一起到荔园登台。荔园1949年开业,整个五六十年代都是香港最大的游乐场。

梅艳芳最初只是客串表演,但因为小小年纪就能唱完一首歌,也没有走音,手舞足蹈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便成为了常驻。

一年多的时间里,梅艳芳下了课就往荔园跑。

在荔园的舞台上,她唱《卖花女》,唱《卖酒仔》,唱《唐山大兄》……这些与年龄极度不符的歌曲,在她的口中唱出,怪趣又辛酸。

在这种环境下,梅艳芳的“早熟”并不出奇。

从六岁起,她就懂得自己选化妆品,自己化妆,十分独立。

后来,因为有表弟的帮忙和梅艳芳姐妹天赋的加持,梅妈妈便把生意转移到了歌舞表演,先后创办了锦霞歌舞团和“歌坛”歌厅。

此时,长大了一些的梅艳芳参与巡回演唱、顶场表演等,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表演风格愈发成熟。

当日子变得惬意一些,生活却又给了梅艳芳一家当头一棒:

从此,13岁的梅艳芳开启了辗转歌厅、夜总会“卖唱”的日子,每天一唱就是十个小时。以至于,喉咙都长出了茧。

当她的同学们嘲笑她是个“歌女”时,她在心中暗想同学们没见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练唱歌,对着镜子练台风,让自己的演唱实力变得更强。

当喉咙长茧,声音变得低沉,她就转而唱徐小凤的歌,开拓新的歌路。

“人家说我有女强人的外壳,是因为我从小已经见惯了人生的复杂环境,无形之中自己建起了不少墙。”她后来回忆说。

也许,没有选择权的童年确实让梅艳芳有过不少遗憾,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而是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实力,为未来的选择做出了最好的准备。

1982年新秀大赛上的夺冠,就是她十九年努力生活的证明。

而出道之初的那些谣言,最后也消散于梅艳芳无言的坚韧中。

出道之初,人们对她呈现的形象怀有恶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清纯或是痴怨的形象确实与她的气质格格不入。

虽然,梅艳芳以酷似徐小凤的低沉嗓音闻名,但她的表演风格明显与前辈们大不相同。

而梅艳芳,举手投足之间,尽是睥睨一切的自信和张扬。

这份张扬,在其他女歌星身上从未见过。它来自于梅艳芳十多年来的舞台演出经历,深入骨髓。

梅艳芳与80年代香港乐坛的相遇,可谓是彼此的幸运。

80年代的香港,晋升“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一片蓬勃。此时的香港乐坛,在许冠杰等人的带领下,跨过了西洋音乐、国语小调统治的时代,正全力推进粤语流行曲的发展。

在香港这块的土地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大家都乐意吸收。

当造型设计师刘培基开始参与梅艳芳的形象设计,大家终于觉得一切“对味儿”了。

1985年,梅艳芳发行第三张专辑《飞跃舞台》,一改以往的清纯或幽怨形象,展现了一个颇有些帅气的中性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系要找到理想 一于要站在台上

任我翻与滚都会得各样赞赏

更大胆的尝试,随后也出现了。

一首《坏女孩》,“尺度”大得让人惊讶。在她之前,从来没有女歌手展示出这种充满野性的形象。

我暗骂我这晚变得太坏

此前,香港本土还没有女性运动,人们对这首歌的惊讶,更多来自于人性中冲破禁忌、向往自由的一面。

但吊诡的是,人们一边骂,一边情不自禁跟着唱。

音乐制作人伦永亮说,艺人的一个责任是领导潮流,梅艳芳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然怎么会有“百变梅艳芳”的称号?

梅艳芳也认同,幕前的人必须走在尖端。

她知道,幕前的人永远是观众的模仿对象,必须向观众呈现最好的一面。

“我不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但我不会甘于做一个平凡、平淡的人。”

▲梅艳芳在1995年《一个美丽的回响》演唱会上的造型。图源:网络

在艺术表达上,她从不选择最安全、最熟悉的套路,而是一次又一次做出超越时代性的突破。

这种不甘止步于当下的进取精神,让她留下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作品。

美国《时代周刊》曾将梅艳芳评价为“东方的麦当娜”。

她在香港乐坛塑造的前卫女性形象,连同积极寻求突破的年代一起,成为永不消逝的记忆。

收你做我的迷

在电影荧幕上,百变的梅艳芳也堪称芳华绝代。

1988年,她与张国荣合作《胭脂扣》,出演如花一角,荣获金像奖、金马奖等四个最佳女主角。这就像一道开关,让她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真的热爱演戏,真的有能力演戏。

真实的梅艳芳也同如花一样,拥有千百种姿态,每一种都让人着迷。

▲梅艳芳和张国荣在《胭脂扣》中贡献了极其精湛的演技。图源:网络

导演们看中了梅艳芳的古典气质,纷纷找她出演传奇人物,后来便又有了《川岛芳子》《何日君再来》《半生缘》等作品中的经典演绎。

但她鬼马一面的光芒,也无法掩盖。

许冠文曾评价,演喜剧比演严肃的剧情片难度高得多,因为剧情片只要演得真,而喜剧片则是要又真又好笑,梅艳芳就是难得都可以演好的演员。

周星驰和吴孟达作为极具个人风格的演员,在喜剧表演上鲜少有女明星能够跟他们分庭抗礼。梅艳芳是个例外,在电影《审死官》中的表演毫不逊色。

后来在《钟无艳》中的反串演出,同样让人看到她极高的表演天赋。

“电影是人生的缩影,是一个梦,现实生活做不到的,可以在电影中满足。”梅艳芳曾说,她是个喜欢做梦的人。

对于认识梅艳芳的人来说,幕后的她比台上的她更让人着迷。

“假如问我,到了百年归老那天,有什么可以带进棺材,我可以肯定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真情。”

由真诚带来的侠义,大概是连很多男人都比不上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梅艳芳的日常。

一次去欧洲演出,公司为了省钱,只安排了歌星住大酒店,演奏乐队则住在比较差的地方。梅艳芳知道后,对这种区别对待十分不满,不仅提出异议,更是直接把行李收好,搬到了乐队住的酒店。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只要有明星或是群演、场记、技工遭到不合理的对待,梅艳芳都会找机会让发难人难堪,替他们出一口气。

对弱势之人的共情与保护,源自她本人同样弱势的过去。

除了关心身边的人,她还尽己所能,去关注她一个人够不着的地方。

1992年,入行十年的她在经历种种风雨后,感慨香港艺人在某些时候也是弱势群体。比如,遭到狗仔队的疯狂“狙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等。

因此,她花费一年时间,四处奔走,联系成龙、许冠文等人,合力创办了演艺人协会。

这个协会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慈善团体——在种种天灾人祸上,把两岸三地的艺人团结起来一同筹款。

2003年,接连经历非典的暴发和哥哥张国荣的逝世后,生病的梅艳芳伤心欲绝。但悲痛之余,还忘不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

在张国荣解秽酒(出丧后的宴席)的那个晚上,梅艳芳对好友说:“我们是否要做点事?”

演唱会集结了数十位明星,用歌声鼓舞香港人抗击非典。与此同时,还发起了“茁壮行动”,帮助那些因为非典在生活或教育经费上出现问题的病人家庭。

“当离开世界,钱对我来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数字。如果钱能够在社会上继续被使用,就是最好的。”

对梅艳芳来说,钱有多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将它们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一如她七八岁的时候,手上有一百块,最后永远只留下十块,将九十块借给了别人。

曾志伟曾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想找人借钱又不想还的话,那就找梅艳芳好了。”

2013年,梅艳芳旧居开放。在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她的衣物、奖项,而是一些看上去并不值钱的相簿、水晶摆设、信件等等——歌迷送她的这些小礼物,她居然都收藏了起来。看到此,很多歌迷忍不住,当场哭了。

但梅艳芳很坚定,只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想把最好的一面留给观众。

“我的心愿是死在舞台上,我不避忌。”

当年11月,在最后一场演唱会上,梅艳芳穿着刘培基设计的婚纱,演唱了最后一首歌。

随云霞渐散 逝去的光彩不复还

如浮云聚散 缠结这沧桑的倦颜

希望组建家庭的梅艳芳,兜兜转转还是没等来她的缘分,最后嫁给了相伴一生的舞台。

也许她曾经对一些错过感到遗憾,但嫁给舞台,她绝不遗憾。

▲梅艳芳在演唱《夕阳之歌》前,向观众娓娓道来心中所想。图源:网络

12月30日,当所有人都以为黑色2003马上要过去,即将掀开新一页的时候,却猝不及防地收到了又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

四十年人生,从草根到成名,艰苦打拼,锐意进取,最后不忘回馈社会。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香港腾飞的故事。

“如果有一日我离开了舞台,有多少人会记得梅艳芳这个人?”

“我只希望大家在某一晚抬头望向天空,看见其中一颗星星时,会想起曾经有个很熟悉的名字,一个曾经为你们带来一点欢乐的人,她的名字叫梅艳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