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让人惊喜的,不是它来自万合天宜的搞笑基因。
首先它是一部“拍电影的电影”。
“三老案”背景是上海滩三大富豪在密室被杀。
女演员过气啦,编剧被剥夺署名啦,导演拍《侠中侠》扑街啦......
于是,中国电影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场记,多了一个扑街的导演。
但他用的刀、手上的痕迹,都慢慢暴露出他的真实身份。
案件的悬疑感也从“谁是凶手”,转变为“他为何杀人”上。
“密室杀人”逃跑的段落,则让人想起《白夜行》。
女受害人的经历,也类似《无罪之最》。
本片在后半段用了“偶然”的剧作技巧,将“法国医生碎尸案”与“三老案”交织。
这个关键性诡计,如果放到拥有DNA技术的现代背景下,并不成立。
但这只是该片的面子。
它更重要的里子是借古讽今。
片中看似光鲜的电影人,其实过得并不好。
他假装日本人在好莱坞片场挨打,这样丢的便不是中国人的脸。
但,本片讽刺的何止是电影圈的人情冷暖?
片中,当编剧李家辉一步步逼近案件真相时,老戏骨打断了他的推理。
这哪是电影能拍的呀?
家辉刚燃起的电影之魂,立马被浇灭。
影片前三分之二的内容,陆老板一直是最铁腕、最强势的人物。
摆弄摄像机最多的人,也是陆老板。
但是,当“上头的”政界人士前来封锁现场时,资本也没用了。
他倾家荡产攒的局,在另一股力量面前,说散就散。
当导演决定拍一部“拍电影的电影”时,他天然建立起了巨大的镜像结构。
当他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时代时,他又获得了借古讽今的豁免权。
小津安二郎说:人生与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扬名立万》的故事展开较慢,但越到后面,越有余味。
电影逐渐摆脱了智力的较量,而转向了情感主题。
片中杀人犯与心爱之人的秘密,让观众动容。
乱世之中,英雄佳人的悲剧故事,让人想起白先勇《台北人》里的相关篇章。
当人物越是至真、至纯时,他们所遭遇的悲剧,越能爆发出感人力量。
这才是影像的力量,电影的价值。
但,表达是权利,是力量,但有时也是一种恶。
有所不为的表达,才是一种更温柔的力量。
他伸出的手,在空中止住。
当电影人商议改编这个故事时,他们也十分注意非虚构与虚构的伦理问题。
最终的彩蛋表明,他们隐去了真实故事里的诸多细节。
这才是《扬名立万》的底色。
所以凌驾在电影之上的资本与政治,并不是电影的结局。
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比人稍微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社会,然后是人类文化......”
但最后留下来的是什么?
是银幕外还有银幕,是观众之后仍有观众。
这是《扬名立万》带给人的别样感动。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顺手点个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