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 在朋友圈刷屏 EDG 的同学,这个新的汽车品牌可能是你们的菜

在朋友圈刷屏 EDG 的同学,这个新的汽车品牌可能是你们的菜

2023-08-14 15:29:04

在腾讯 QQ 秀「被下架」的这天,我和广大 80、90 后在学生时期第一批「触网」的同龄网友一样,流下了「时代的眼泪」。当然,尽管后来腾讯出来辟谣,说别着急哭,只是功能被折叠了,并没有下架,可还是依旧感受到了岁月重重的一击。然后拿起手机和车钥匙,回到中年人的现实当中,继续跑发布会、搬砖,为了生计而奔波。

轻橙时代?当我收到这个媒体沟通会邀请函的时候,除了疑问,心中并没有任何波澜,毕竟在中国,过去的几年中,有太多来去匆忙的汽车新品牌急于跟媒体老师们沟通,以便把他们的品牌愿景和梦想传达给投资人和用户,大家一起窒息。或许,这又是其中的一家吧。况且,截至目前为止,在网络上能查询到的,也只有企查查的一条公司注册信息而已。

「目前我们此次广州车展的展车已经实现了所有功能,包括行驶、算法、车机等等,在广州车展后大概就可以开启试驾,已经把产品的功能设计定义设计都做好了,明年下半年就可以上市和交付,基本可以同步。」

在沟通会上,轻橙时代的创始团队说出了上面的话,或许真的是我草率了… 于是面对这家迄今为止我接触过的「预热期最短」且低调的车企,心中又多了很多好奇和疑问。

接触一个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我们很自然地会先关注创始团队,而轻橙时代沟通会当天出席的核心团队的几位成员,除了前英菲尼迪公关总监宁晗作为轻橙时代市场总监,其余几乎都是汽车圈的生面孔:

CEO 牟露,此前负责腾讯游戏产品,也算是见证了中国游戏行业 10 年间的爆发,而后作为小马立行的 CEO,深度参与了前端智能网联软件的生态产品;

首席科学家童晓渝,则是作为前中国联通研究院的副院长,深谙智能汽车能够赋能产业互联网的价值所在。

而关于整车研发和制造领域的团队及成员,此次沟通会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但据了解,其中有很多来自一线车企的造车团队,有超过 20 年整车研发经验,成功推出过多款车型,并通过极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成本进行严格把控。

其实从这个核心创始团队的成员背景就可以看出,轻橙时代应该是一家极具「融合」色彩的公司,这种融合的 DNA 流淌在这个团队的血液当中。就像创始人边标所说,他们希望打造的是创造令用户倍感轻松愉悦的出行和移动生活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一定是让年轻人可以消费得起的。

所以和现在新鲜涌现的那些动不动就「自研」、「高端豪华」、「天花板级别」的新势力不同,在我的理解中,轻橙时代更多会聚焦在二线、三线,甚至是下沉市场,他们的产品会更加具有「亲和力」。

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品牌对外发声之时,并没有强调整车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因为对于轻橙时代来说,用代工的方式,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快速地造出一款相对成熟的车,并不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他们更在意的是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产品和生态链平台,能够拓展并且触达更多的用户场景和更新鲜的用户体验,甚至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拓展增值、衍生,以及服务的综合。

当然,所有一切的基础肯定还是车,对于轻橙时代的第一款产品,我们也可以通过 CEO 牟露所透露的消息里,大概画出一个轮廓。

首先是模块化的设计。轻橙时代的车上会配备有智能化的中央扶手箱,这个部分是未来面向智能化硬件的接口,包括整车的一些数据,和未来不管是在车里、车外、家里,各个不同的场景智能化的硬件,可以跟车有一个完美的结合。这个结合不仅是在表面,实际上在于数据和功能化的服务。

第二就是娱乐化。从牟露在腾讯的从业经历不难猜测,未来轻橙时代的车中会出现诸多游戏以及娱乐元素,可以让 Z 世代的用户愿意深度参与以及互动。甚至在他们的车里会出现一个游戏手柄式的方向盘(还没看到图,或许可以想像一下),应该是一个比特斯拉更适合玩儿游戏的方向盘。

还有就是个性化,轻橙时代计划通过 APP 来真正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可以想像,未来轻橙时代整车的外覆盖件、内饰,包括 DIY 的系统,或许都可以实现部分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产品的技术亮点了。即便是通过代工模式进行整车的组装生产制造,但轻橙时代的技术研发团队也同样深入到了与供应商伙伴针对核心技术的深度研发当中,例如轻橙时代实现了同级唯一的充电 8 分钟行驶 200 公里的超级快充,同时用创新技术实现了冬季续航的提升。

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看到实车,但似乎已经可以描绘出轻橙时代的样子。如果说此前的新势力或者新实力是一杯单一麦芽威士忌烈酒的话,轻橙时代就好像是一杯清爽的鸡尾酒,在这个不断内卷的造车浪潮中,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但同样,已经拿上「船票」或「入场券」的玩家们都如此「内卷」,轻橙时代这种新入局者真的还有机会吗?

在我看来,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他们依然面临着一些必须要迈过的坎,例如,代工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靠度、既要上新技术又要严格控制的成本、残酷的融资及上市环境、整车的营销体系构建等等。

但总的来说,造车的浪潮总是一波波向前的,不知道轻橙时代能否是那个「最猛的后浪」。

记得点击分享、赞和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