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如火如荼地走了近20年,纵观过去的20年,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针对C端用户,这前20年的中国互联网可谓一部“中国C端互联网产品史”。
直至2015年,B端互联网产品才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各大互联网巨头开始加大在B端产品的投入,2015年也被誉为“企业级市场”的元年,2016年被认为是“企业级市场”的风口。
和此相应的是,这20年,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因中国互联网“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行业特色独创了一套互联网营销模式,借势、撕逼、事件等能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营销模式盛行。随着B端市场的崛起,在C端玩得炉火纯青的互联网花式营销手段,是否适用于B端营销?
近日,笔者观察发现,今年起,B端卷起一股“自黑”式的花式营销风。国内互联网巨头网易为推其B端产品全智能云客服产品网易七鱼,举办了“客服吐槽大赛”,实现在客服圈的精准营销。
营销专家解读,B端市场这种“自黑”营销方式的流行,意味着国内互联网圈B端产品的营销模式正变得开放,试图“通过C端用户撬动B端客户”的营销模式打开市场,塑造品牌。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会议、公关等方式,在C端互联网市场上,借势、撕逼、事件可谓是中国互联网营销近些年三大主要营销手段。
借势营销标杆要属杜蕾斯,每逢热点必借势。在互联网界,阿里、饿了么、世纪佳缘等企业在借势营销方面也不落后。
2016年7月,湖北突发暴雨,饿了么策划了一场“饿了么配送员划船送餐”借势营销,圈内传的风风火火。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为其旗下新升级的旅游品牌“去啊”制作宣传海报,口号为“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圈借势营销。
继借势营销后,“撕逼”营销也一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特色。
最出名的要属滴滴和快的当年的“大战” 了,虽说后来两家并成了一家,但是这场“撕逼”风刮遍了全国。
再以垂直FM领域为例,喜马拉雅和蜻蜓两家曾经在公关上也斗的“不可开交”,两家CEO纷纷出来站台。
此外,事件营销作为一项能“暴红”的营销手段,从国外流行至国内的营销领域,在互联网领域也一度成为营销“宠儿”,今年新世相的一场“逃离北上广”活动就一举在业内成名,虽说前阶段的“丢书”事件不如此前“逃离北上广”来的轰轰烈烈,并引来少许诟病,但依然让新世相在圈内又刷了一次脸。
据业内资深B端互联网产品营销人士张先生介绍,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B端互联网产品的营销模式依然停留在“重线下”的阶段,采用的营销手段基本是传统的会议、广告和公关等。
以国内著名的B端“独角兽”纷享销客为例,纷享销客通过大规模扩充销售团队的线下扩张模式,打开市场。
再以互联网巨头阿里为例,无论其阿里云还是钉钉,其核心的营销模式也主要集中于做会、广告、传统公关等。
“‘销售死磕,线下为主’的模式是前些年B端互联网市场的重要操作手段。”张先生说,但是随着B端市场的迅速崛起,企业需迅速提升产品知名度,这种单一的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B端产品陷入“营销困境”,显得有些“尴尬”和乏味。
笔者观察,与前些年不同的是,自今年起互联网B端市场也逐渐“花式”起来,甚至渐渐流行起一股“自黑风”。
就如前面提到的网易这几天为推其B端产品云客服系统网易七鱼,举办了“客服吐槽大赛”,针对其目标人群客服圈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吐槽”、“自黑”的方式进行营销。仔细研究一下,客服并非网易七鱼最直接的下单人群,一家企业采购一个客服系统往往涉及到客服主管、采购、IT主管等角色,但是此次活动针对的却是“客服圈”,可见,网易此次尝试影响的并非产品直接下单者、采购者本身,而是试图在影响和产品密切相关的C端用户人群,即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一线客服。
笔者分析认为,这场营销活动是B端产品在通过发动C端用户进行“吐槽”,从而提升产品在C端用户群的知名度,最终撬动产品在B端市场的影响力。
据一位资深营销人士向笔者解读,B端互联网市场之所以呈现出这一现象的有如下原因:
和C端互联网产品能够“直接触达用户”的特点不同,互联网B端产品具有成单周期长、购买决策链长等特点。因此,互联网C端产品那些花式营销一直没有被众多互联网B端产品所采纳。国内B端互联网产品的营销模式一度停留在传统的做会、公关、广告等方式上。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互联网时代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已改变,B端企业崛起也需要品牌具备迅速崛起的营销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们开始选择通过找到和其产品相关的C端用户,通过在这些C端用户群中建立口碑,提高知名度,再“曲线救国”打开B端市场。
该专家称,对B端产品来说,通过C端用户来撬动B端市场,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新型B端营销模式,走出一条新的B端市场营销之道。